这里是不定期上线的她刊「对话」栏目。 每期邀请一位或一组,素人或明星来到这里,聊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谈个体的想法和见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9期。 每年一到四五月份,新一轮的身材焦虑便会如约而至。 最近只要点开微博,就有各种类型的博主提醒你: 该减肥了,来不及了。 而身材焦虑这股风一年年地刮到今天,内容的同质化也逐渐严重起来,许多博主开始另辟蹊径。 今时今日,单单“瘦”已经不够了,体态焦虑接踵到来。 从骨盆前倾到骨盆后倾,女性对自身审视的习惯,被很多人利用得炉火纯青,成为了他们吸引流量的法宝。 图源:新浪微博 流量时代,审美消费的味道渐浓。 被身体凝视和病态审美伤害的女孩,比比皆是。 图源:新浪微博 信息资本主义创造出的词境,和与之不断对标、自省的女性,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景观。 可以想象,如果这样的风潮持续下去,还会演化出多少“美”的标准,落在女性身上多少引发焦虑的稻草。 运动?节食? 女性究竟该如何面对来自外界和内心夹击的身材焦虑,又该如何在主流审美的漩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衡? 她姐和身边的女孩们聊了聊,发现只要提到“身材焦虑”,大家都有很多话讲。 我想把她们的故事讲给你听,或许能为你带来关于身体和美的再思考。 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Kiki 从160斤到108斤,焦虑没走远 我讨厌秋千。 很小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公园,远远地看到两个秋千,我俩一人一个刚刚好。 妹妹瘦瘦的,跑起来也灵巧,一转头的功夫,她已经坐在秋千上了。 可当我要坐上去的时候,身后的滑梯上有一个小男孩探出脑袋,对我喊道: “你也要坐啊,可别把秋千压塌了。” 尴尬、伤心……各种情绪一齐涌了上来。 从那一天起,我再也没有靠近过秋千。 好像每一个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个胖胖的女孩,永远坐在后排。 这个角色,我充当了十多年。 初中的时候出去补课,有个和我关系还不错的男生突然来了一句: “我都听说了,你们班同学都管你叫猪呢。” 他可能只当开了个玩笑,但我当时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猪”这个字一直在耳边回荡。 也是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隐隐约约品尝到喜欢一个人的滋味。 他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高高瘦瘦的,爱打篮球,应该是那个年纪很受女生欢迎的类型。 看着受人追捧的他,再看看自己体重秤上扎眼的160斤,我决定减肥。 因为我完全做不到“迈开腿”,所以只能从“管住嘴”下手。 那时,一个苹果或者一盒酸奶,就是我一整天的热量来源。 有好几次,我早上起床去卫生间都差点晕倒,可我愣是坚持了三个月。 每天上厕所坐在马桶上,我都会盯着自己的肚子看,看着它一天天地变小,到最后竟然完全平坦了。 现在想想,情窦初开只是一小部分。 更多的是,这么多年累积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高中之后,进入到全新的环境,一切重新洗牌。 彼时,我已经长到一米七二,体重却只有108斤,就好像一个圆滚滚的面团被拉长了。 瘦下来的我,过上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意识到生活的转变,是从高中的那种表白墙上频繁出现我的名字开始的。 从前总是默默坐在最后一排的我,摇身一变,成了受人瞩目的焦点。 我的身边开始变得吵闹起来,各种各样的声音迎面而来。 有赞美,也不乏诋毁。 但相比于负面的声音,那些正面的声音对我的刺激更大。 从小到大都没有听过对自己外貌的赞美的我,开始更加变本加厉地想要变美。 很多分享自己减肥成功经历的人都会说,彻底瘦下来之后就不会再胖了,可以正常饮食。 而这所谓的“正常”,不过是身体已经习惯了那种饥饿罢了。 从初二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我早就习惯了每天只吃一顿饭。 刚上大学的时候,可能稍微吃得多了一点,体重秤上的数字马上就有了反应。 112斤,是我这些年来的体重巅峰,那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我想到过去那些日子,想到肚子上一层一层的赘肉,感觉可怕得要命。 便又开始苛待自己,硬生生把体重饿了回去。 为了保持体重秤上的这个数字,我拼上了全身的力气。 可瘦下来了,焦虑还是没有离开过。 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在说,你太瘦了,看起来都不健康了。 我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再瘦一点,手臂上的拜拜肉显得十分碍眼,经期水肿的两条腿也会让我烦躁。 我好像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正常”的体重,什么样子是“美”,只是执着于那个数字,无法自拔。 160斤的时候,我觉得瘦20斤就好;可20斤又20斤,我永远觉得自己还应该再瘦一点才更好看。 过去那些尴尬的、委屈的瞬间从未远离我,它们一起构成了埋在我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瘦,并没有真正拯救我。 究竟什么时候、怎样才能对自己满意,我不知道。 @粥粥 我曾喜欢镜子里自己清晰可见的肋骨 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人用“胖”来形容我。 但两年前,我突然决定要减肥了。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身材焦虑”,但我看到女明星的身材愈发瘦骨嶙峋; 各种检验好身材的方法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女孩的追捧下,层出不穷。 于是,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焦灼占领了我的大脑—— 我要瘦。 我开始在各种软件上不断地检索学习。 他们都说米饭是肥胖的元凶,戒糖可以维持良好的体态,高油高盐更是万万碰不得,我全都相信并且照做了。 不仅如此,在一些明星的采访视频里,我还找到了关于运动方式的蛛丝马迹。 穿得严严实实去跑步,每天早上起来先来一段瑜伽,练马甲线的那几个动作我简直倒背如流。 一番折腾后,两周的时间,我就瘦了6公斤,成果可观。 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后,体重秤上的数字不再减少了。 于是我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开始搜索诸如“一周瘦十斤”这种极端的减肥方式。 我试过“辟谷”。 三天只喝水,实在太饿了就吃一颗红枣,总算是看到了些许变化。 没有人发现我瘦了,但我早就已经不在意外界的评论,我被困在了所谓的信息茧房当中。 每每点开各种社交软件,我都觉得全世界都在为身材发愁,为减肥努力。 还有很多人根据不同的知识来源、不同的书籍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出着减肥知识和身材标准。 我已经变得麻木起来,只听到他们不停地说: 减肥是意志力的比拼 穿上好看的衣服比多吃两口的快感更加持久 改变身材就能改变命运 图源:受访者供图 因为长时间接收一样的内容,处于固化不变的网络环境中,我开始将自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加给身边的人。 我会批评妈妈吃蛋糕的行为,要求家中炒菜尽量不放油,拒绝爸爸做的炸酱面等等。 我认为这样的改变是向好的,所有的负面感受只是因为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圈。 直到我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早就无比糟糕—— 每天从早到晚我都在计时计量,再过半小时就允许自己吃一个苹果,拿起苹果又觉得旁边的番茄热量更低; 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肋骨清晰可见,会觉得很开心; 有时我抱着一罐坚果,机械性地塞进嘴里,没多一会,罐子就见了底。 而且,我已经有整整六个月没来过月经了。 妈妈带我去看中医,那个医生说,六个月这个时长是被称为“停经”的。 这个词吓到了妈妈,我看着她反反复复地和医生确定,是不是和更年期的“停经”是一个意思。 最可怕的是,有某一个瞬间,我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被吓到了。 这时我才第一次开始反思自己不受控的行为,想要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我记得当时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偶然间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视频。 她完全不符合主流审美,至少不符合我当时认为的主流审美,但她就那么自信地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我一瞬间被她击中了,觉得这个女孩怎么可以这么棒,她好像在发光。 看着看着,我竟然哭了,还挺夸张的。 我很想要成为一个像她那样的人,而这并非易事。 我唯一能做的,是开始主动剔除各种软件中有关于减肥的内容。 我就这样在对身材的焦虑和对自信的渴望之间被拉扯着,一直到最近才慢慢达到一种平衡。 可所谓的“平衡”,也只是我开始用健康的方式代替极端的,而对于身材的凝视从未有一刻彻底停止。 那段发疯了般减肥的日子,早已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的生活。 现在我还是只能吃下两口米饭,这种控制已经变得无意识。 其实我很感谢那些不守规矩而大方自信的女孩子能站出来,是她们让我开始有了想要去爱自己的念头。 虽然我依旧不能完全接受自己粗粗的腿。 但衣柜里第一次出现的短裙告诉我,一切在变好。 对自己身体怀疑、厌恶的故事,存在于绝大多数女性成长的过程中。 困境始终就在那里,但我们究竟要如何逃脱?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她姐找到很多正在尝试摆脱或是已经摆脱了身材焦虑的女孩们。 但如今我在她们身上看不到丝毫身材焦虑的影子。 有的人谈不上有什么方法论,她就是完完全全地爱着自己。 比如小航,她曾经因为同学的嘲笑,把自己的腿藏在书桌下面。 小航说,之前把腿“藏”起来仅仅是因为那些恶意的话影响了她的心情,并没有让她厌恶自己。 她很喜欢看树,形状不一的树叶,每一片仿佛都有自己的灵魂,而每一个女孩也一样。 现在小航不仅不顾旁人的眼光,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还会把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 图源:受访者供图 那些不那么符合所谓“标准”的照片,如砸入水中荡起涟漪的石子,给了不少女孩莫大的能量。 图源:受访者供图 妮妮也是一个“非标准身材”的女孩。 她从小就听着家里的亲戚说:“你一条腿有妹妹两条腿粗呀。” 她也曾经随波逐流地跟从“时尚”,只穿长裤、长裙,把自己的“缺点”掩盖起来。 但现在不仅不为腿粗焦虑,反而觉得偏偏就是这两条粗粗的腿,让她变得独一无二。 这种自信和“特点”,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正反馈—— 很多喜欢她的人也“警告”她,可千万不要去健身房啊,就爱看她的漫画腿。 图源:受访者供图 有的人是通过运动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审美。 比如东英,她曾经也想过要减肥、要纤细苗条。 但进入了运动的世界之后,一切都变了。 打篮球、冲浪、滑雪,只要看起来有趣,她就去尝试。 她心中的勇敢和自信,就在这个拓宽自己边界的过程中,不断翻倍。 现在的她对“美”的定义,跟“白瘦幼”毫不沾边。 她认为的“美”—— 是健康,是强壮,是富有力量。 图源:受访者供图 当然也有的人,从来都知道运动的积极作用,却很难迈出那一步。 比如芋圆。 芋圆此前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但那些运动都让她觉得疲惫不已。 直到去年,她偶然因为一期播客开始尝试游泳,并终于知道那句“在水中我感到自由”到底是什么感受。 当听到教练说“我发现你的手臂线条变得紧致了”,她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年近30,运动于她而言,终于从勉强变成了乐趣。 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线条和体力的变化,更是让她觉得,人生第一次真正掌控了自己的身体。 了解了这么多故事之后,她姐开始重新思考女性和自己的身体的关系。 为什么女性会和自己出现冲突,甚至要学会如何接受自己本来的身体? 图源:抖音 问题显然不是出现在女性身上。 问题在那个把女性本来的面貌打为对立面的所谓“标准”。 今天,大众审美俨然已经异化成为了一种隐形的专制。 在这种专制的笼罩下,女性无疑受到了更沉重的压迫和规训。 社会学家齐美尔说: “当女性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满足在别的领域中无法实现时,时尚好像是阀门,为女性找到了实现这种满足的出口。” 正是因为如此,女性任由着信息资本主义将自己的身体符号化。 追逐、模仿,跟随着所谓的时尚不断规训自己,成为了女性自我满足的渠道。 女性的身体,就这样一步步沦为了大众媒介消费的对象。 长此以往的结果显而易见—— 一次次重复掉入换汤不换药的陷阱,然后被一次次进入新一轮的焦虑。 因为这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永无止境。 真正的解法,永远只有一个。 不是在循环里轮回,而是跳出循环。 不再执着于靠拢标准,而是制定自己的标准。 而在身材焦虑这件事上同理。 如果每一个女孩都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自然就不必再执着于讨厌自己,或是与自己和解。 只有当身体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身材与外貌不再作为评判女性的主要标准,挣扎才会趋于平静。 最后,点个「在看」,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在审美的迷宫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 不必为身体而自卑,也不必为身体而骄傲。她刊 单职业传奇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