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 https://www.td010.com 前两天Sir刷手机,看到这样一条—— 中国青年报文艺官微,提了一嘴热播的历史剧《山河月明》。 还引用了一个观众评价——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考究的古装剧”。 Sir正想看看有哪些“考究之处”。 但下边的评论区却炸了锅: 你管这叫历史剧? 好一个大型吐槽现场。 看热闹不嫌事大。 Sir又去豆瓣评论区。 骂的更精彩—— 剪辑乱、故事诈骗、历史魔改、人物奇葩……甚至恶心都出来了。 这引起了Sir极大的兴趣。 抱着吃瓜的心态。 必须看一看。 山河月明 别看声量不大。 开播没几天就冲上了全网热度第二。 对于一部没有流量,以“老戏骨”为主,还压了好几年的历史剧来说,这已经算是很好的成绩。 但即便是这种神仙阵容,还是没能挽回颓势。 那,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01 删减不能停 这剧的故事很简单。 跟海报一样,一股大男主范儿。 讲述明成祖朱棣(成毅&冯绍峰 饰),从一个皇子,一步步成为“永乐大帝”的故事。 贯穿了明朝初期洪武时期,靖难之役,以及永乐时期的历史。 为此Sir重温了下《明朝那些事》,对这段故事有大致了解。 而之前的《大明风华》里的朱家男子天团的祖孙三代,也曾带来过很多逗乐时刻。 所以,当听到《山河月明》是讲Judy(朱棣)年轻时期的故事。 Sir还是抱有了很高期待的。 可是。 从看第一集开始,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怎么说呢,有种吃饭没有碗筷的感觉,明明是一桌大菜,却难以上手。 首当其冲,删节。 故事从洪武初年的某次北伐开始。 开场就是大场面。 两线战场。 一条是明军主帅李文忠(王辉 饰)与元军主帅王保保(张光北 饰)在草原上对决。 蒙古人通过放毒烟,击败了明军。 另一边,蓝玉(卢星宇 饰)率领的明军偏师在土剌河战役中突袭元军得手,俘虏了王保保的妻女。 但如何处置元王妃? 前一场戏里,蓝玉还想掐死对方,被另一员大将耿炳文(郑晓宁 饰)阻止。 但一个转场后,却是蓝玉躺着睡觉,地上一滩血迹。 耿炳文没头没尾地来了一句: 皇上 还有太子 最见不得这个 啥意思? 人死了? 见不得哪个? 不知道。 Sir去查了历史,原来,蓝玉在1388年重创北元的“捕鱼儿海之战”后有过“强占元妃,致其自尽”污点,曾惹得朱元璋很生气。 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明史·卷132》 这段剧情明显是想还原历史,蓝玉玷污了元王妃,后者自杀。 但剧中,不仅发生的年代不对,内容也只剩下一个动作暗示,和事后一滩血迹。 其余删得一干二净。 远不止这一处。 第四集,徐达(张丰毅 饰)与王保保对阵。 一场偷袭与反偷袭,还没怎么演,莫名其妙明军就损兵折将,草草结束。 连弹幕都惊呼,是不是删减太多? 尤其是,初次上战场的朱棣被同伴的牺牲吓懵了,仓皇撤退。 但到了第五集,观众又从徐达口中得知,朱棣获得了一个斩首的功劳,还分给了同伴。 Sir不禁好奇。 到底是什么程度的删节,才会连朱棣首次杀敌的高光时刻都没有被保存下来? 这种删节和剪辑造成的前后不连贯,几乎每一集都能看见。 大量的信息被浓缩在很短时间里,跳跃的剪辑让故事的叙述变得繁杂。 一句话解释。 看这个剧很累。 总感觉不是跳了剧情,就是缺了台词。 事后一查,果然有网友发现,导演曾在采访中证实播出剧集经过了大幅度删改,虽然变动的说法各异,但都有超过三十集之多。 删了快一半内容,这剧还能怎么看? 但删节这种无法改变的技术性问题。 只是开始。 02 人为的门槛 第二个毒点。 门槛。 按道理说,一个历史剧,有门槛很正常。 甚至有时候,门槛越高,口碑也越高。 比如国剧巅峰豆瓣9.7分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阿城当编剧的9.1分神作《贞观之治》。 不少观众一开始看不懂,但后来看懂的都不吝高分。 可这部剧的设计。 emm…… 它的门槛,有一种阻碍视听的感觉。 而且特别喜欢在称呼上“下功夫”。 比如开场一个“九江”的称谓,Sir想了一会才想起来是说战神李景隆。 而魏国公,曹国公,韩国公,宋国公,永嘉侯,颍川侯,长兴侯,诚意伯…… 跟徐达,李文忠,李善长,冯胜,朱亮祖,傅友德,耿炳文,刘基…… 明代初年的著名历史人物。 如果打乱顺序,会有多少人会连线失败? 还不止。 他们有的和皇室之间还有亲戚关系,有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名。 比如李文忠,他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皇子们叫他:大表哥。 但朱元璋呢,叫他“保儿”。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能看清这个只出现3秒的字幕写的是啥。 至于历史剧的重头戏,朝堂戏。 这种阻碍理解的门槛,也不是一次两次。 举个例子。 在一次涉及皇帝侍卫人选的对话中。 太子的汇报是这样: 表哥这几年一直在外领军,大都督府一干事务,一直由宋国公在管。 皇帝的回答是这样: 他哥哥冯国用,当年就是朕的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难为他了,都管着大都督府了,还要操心朕的宫禁。 不翻译的话,你知道这是在聊啥么? 太子的大表哥李文忠,不仅是大将军,还是名义上的明初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大都督府的主官,因为在外征战,这些年由宋国公冯胜代行职权,而冯胜家族一直颇受皇帝信任,因为冯胜的哥哥冯国用,曾经就是皇帝的亲军侍卫主管。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 宋国公冯胜虽然前十集都没有出过场。 但已经和朱棣他们隔空交过几次手,甚至让宰相胡惟庸都充分表示了忌惮。 因为皇帝的信任,就是权势的来源。 是他敢搞坏事的基础。 如果不熟悉明朝官制,也不太熟悉当时的历史。 这些设计,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就在给普通观众添堵? 不论是删节,还是门槛。 《山河月明》至少是不容易看。 03 高分潜质? 但有一说一。 作为一个历史剧爱好者,Sir其实很喜欢这种藏着信息量的台词设计。 尤其是,台词里遍布藏着需要揣摩的暗语。 再用上边那个皇帝侍卫亲军选人的事举例。 剧中皇帝和太子一问一答,前两句,是说明情况。 宋国公冯胜选人进侍卫亲军,选的大多是淮西子弟。 但皇帝关心的是什么? 是徐达家里的人没入选。 注意这个时候,皇帝脸色明显阴沉下来,动了怒。 不选,是宋国公故意没选?还是徐达主动不送?还是他俩有勾结? 前者是冯胜作为主官的失察,后者是徐达的别有用心,这都是皇帝不能忽视的。 太子虽然做了解释,皇帝的回答是: 徐达耍小心眼。 这段对应的,就是前一集询问徐达为什么带儿子上战场的事。 两段看似无来由的剧情。 背后的内核,是皇帝的猜忌。 Sir再做个补充,历朝历代皇帝的侍卫亲军,一般都是选拔良家子弟或功臣子弟担任。 一方面是信任。 另一方面,也是人质,尤其是对于远征在外的将军来说,更是得把家眷牢牢控制。 可发现徐达的儿子,偏不来当皇帝侍卫,还要随父远征北方。 皇帝因此生了疑心,才会有让太子找侍卫亲军的名录查看一事。 要不是有和徐达结亲这一茬,皇帝肯定会翻脸留人。 再回去咀嚼那句词。 儿子不来,女儿来。 是不是有别的意味。 再联系到反反复复cue到的“徐达爱吃烧鹅”的一节。 而在野史中,这位大肆屠戮功臣的皇帝,正是用烧鹅,赐死了一代名将徐达。 是不是就有些不寒而栗了? 从台词里的机锋,与人物的成长弧线。 乃至于历史正剧最强调的“朝堂”。 《山河月明》都有着不少看点,无疑有着成为“又一个高分神剧”的潜质。 但可惜。 没错,太可惜的是。 它披着“历史正剧”外衣,结果又拍成了历史传奇的“古偶”。 甚至可以说,它“正”得有多精彩。 “歪”得就有多让人心塞。 04 魔改变古偶 首先声明,Sir从来不觉得历史剧就一定要100%还原历史。 也不认为,魔改之后的历史剧就不好看。 神作《雍正王朝》里,被戏称为“编剧化身”的雍正智囊邬思道,屡出奇谋,让雍正在夺嫡之争中化险为夷,甚至在后期搞机械降神,开挂般地助年羹尧平定叛军。 但因为人物弧线完整,即使魔改了历史原型,也不影响剧作本身的表达。 《大明王朝1566》里,牵动朝野的“改稻为桑”政策,从未见诸于当时的史料。 但编剧刘和平巧妙地虚构,成功将抗倭,倒严,争储,改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描绘了一副嘉靖朝末年的官场众生相。 可见魔改与否从来不是判断历史剧好坏的标准。 关键,还是符不符合剧情的表达。 因此,当《山河月明》里,出现了以下魔改剧情时—— Judy有一个“蒙古白月光”,宿敌王保保的女儿海别。 Judy的二哥秦王朱樉的妃子,居然是蒙古间谍。 海别和秦王妃一起在明朝京城皇帝眼皮底下当间谍。 Judy和徐妙云的感情,从历史上的少年伉俪,变成了剧中的欢喜冤家。 盛庸成了蒙古人、铁铉成了和尚,小十岁却成了朱棣好大哥的朱能……这些未来会和朱棣在靖难战场上反复纠葛的名人,早已在少年时期就产生联系。 …… Sir只能“很倾城”地“微微一笑”。 看着隔壁专注于古偶剧的妹子,很无奈地憋出一句: “咱是不是看串门了”? 尤其是再看到时间错误—— △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还未夺权,不可能攻打应天 地点错误—— △ 安徽建省于清代乾隆年间,凤阳府在明初应该属于直隶 道具离谱—— △ 居然还能蒙古公主拿火枪伤蓝玉的奇葩情节,这玩意是该出现的吗? 表演抠图—— △ 说好的投资三点二亿呢?真替演员尴尬啊 只感觉,好可惜。 《山河月明》硬是把大时代的国家政治,拍成了角色间的恩怨情仇。 硬是把能拍出神剧质感的演员和设计,变成了“古偶剧”的借壳。 尤其是。 《山河月明》,还是近几年少见的以“重大历史题材”立项的古装历史剧。 重大历史题材剧,往往有着更严的审查,更重要的价值传递责任。 这一切,都让《山河月明》的观众。 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真想说一句。 05 “消失”的历史剧 如果只看阵容,《山河月明》绝对属于国剧最顶尖的那一类。 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王庆祥+王劲松+张光北+王绘春+毕彦君…… 老戏骨太多。 但不知道你发现没? 让这些老戏骨留名的,大部分都是历史剧,尤其是,历史正剧。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大宅门》、《亮剑》、《大秦帝国》…… 在过去二十年里。 不论是制作方还是观众,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国剧口碑最顶尖的那几部作品里。 历史题材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回到那个问题。 看历史剧,到底在看什么? 为什么国人酷爱历史剧? Sir觉得。 不是歌颂皇权,共情皇帝。 不是政治意淫,古装cosplay。 而是优秀的国产历史正剧里,往往有着严肃的表达与宣传价值。 而这种讲历史,醒今人的操作,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终极命题—— 因为解释和评价历史的权力,关注和影响当下的可能,会让人趋之若鹜。 随便举例。 1999年《雍正王朝》。 彼时开放已经进行了20年,经济发展,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于是《雍正王朝》讲反腐,讲改革,讲封建官场的暗黑与有为君主的力不从心。 2005年《汉武大帝》。 彼时中国地位迅速发展,加入WTO、申奥成功,于是《汉武大帝》一扫以往对历史的负面,讲“盛世强音”,讲“寇可往我亦可往”的帝王进取心。 2003年《走向共和》时人们热议改革,2006年《贞观之治》时人们热议和谐,2007年《大明王朝1566》的诞生更是缘起对清官海瑞的宣传,这无一不是对现实的借镜。 甚至在《山河月明》里,也能看到。 这段明显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台词。 它试图去展现的,是朱元璋之后屠戮功臣的原因,有内在的民本思想。 《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刘和平曾经说过。 历史剧不是教科书。 但没有人能否认。 一个优秀的历史剧,最好的教科书也比不过,它往往有着能给全社会上历史课的作用。 也因此,Sir才会对《山河月明》出问题,感到痛心疾首。 在历史剧这一类型已经如此衰微,主流观众群体已经改变的当下。 这部明里暗里都有着高分神剧潜质的《山河月明》。 即使已经拼命拯救,还是没有逃离垮塌的结果。 当人们对创作的理念从尊重转变为遵从资本的任务。 当人们对影视的评价从质量转变为是不是热门。 当历史剧越来越沉浸于宫廷的权谋与斗争。 当历史剧越来越惧怕失败而套上偶像剧的壳。 我们是否还会怀念,上一次看到让人激动人心的古装历史剧时的心情? 话说,上一部让你印象深刻的剧又是哪一年的事了? 三年前? 还是五年前?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