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全封闭26天,我每天闭上眼都在想如何让680多名老人更安全 |魔都战疫口述实录

2022-04-08| 发布者: 智远传媒|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我们院里又有不少高龄老人、患病老人,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口述|乔毅皓记者|王煜26天,这是到今天(4月5日)......
沉浸式体验 https://www.td010.com

我们院里又有不少高龄老人、患病老人,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

口述|乔毅皓

记者|王煜

26天,这是到今天(4月5日)为止,我们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全封闭的时间。680多名老人和230多名员工至今平平安安,这是最让我欣慰的。

老人是新冠疫情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养老机构是老人聚集的场所,我们院里又有不少高龄老人、患病老人,面临的挑战非常艰巨。我是福利院的负责人,明白自己的责任有多重。

2020年初疫情开始以来,我们院里也经历过几次封闭,但那时是入院老人和一线护理员工在划定的区域里封闭,院里还是有一部分员工可以回家的。而这次不一样了。2022年3月10日,我们接到上级通知,把全部的员工和入院老人召回院内;3月12日一早的进一步通知明确,为了应对当前疫情,养老机构实行严格的“全封闭”:所有人不进不出。

全封闭之后的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门口

这样的情况,我是第一次遇到。“全封闭”开始后,我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和同事一起反复考虑和落实每一个防疫细节,确保所有人不被感染。

所有人不进不出、外卖快递和家属提供的物品也不允许入院,但食物等必要的生活物资还是要进来的。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现在的流程是:运送食物的车辆停在福利院门口、卸货,车辆开走。我们先对物资在院外进行一次消杀,搬进院内指定区域后做二次消杀,再放置至少48小时,才能进入厨房。执行这些消杀、搬运任务的都是专人;并且搬运一次,他们使用的手套等防护器具就立即废弃、妥善处置。要进入院内特定区域装运垃圾的车辆,我们也是严格消杀,并且查验司机和工作人员24小时以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全封闭期间,老人一周两次核酸检测、员工两天一次核酸检测。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检测也由我们院内设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完成。他们之前已经接受过核酸检测技术的培训,有独立规范操作的能力。老人一般的治疗和配药,都可以在院内完成。万一遇到需要出院就医的紧急情况,对口医院已指定专人对接我们,120急救车等绿色应急通道会第一时间为院内老人打开。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护士为老人做核酸检测

有备无患。全封闭期间,我们开展了一次全院演习,模拟院内出现新冠感染者的情况下,每一个具体岗位的人该怎样处理、怎样最快将感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演习之后,每个分院、每个班组的同事都再仔细进行了复盘,让所有人都心里有数。

全封闭期间的防疫演习

说实在的,我的压力特别大。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闭上眼睛脑子里依然全是“哪些防疫环节可能还有疏漏、还能做得更好”;一旦想到了些什么,我就马上跳起来记录在手机上、发到工作群里和大家讨论。“父母在哪,家就在哪”,这是写在我们福利院墙上的话;我们照护这么多老人,就与很多家庭连结在了一起。将心比心,一定要保证大家都健康平安。

全封闭期间,吴奶奶在院内欢度102岁生日

随着上海的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家越来越紧张。对于老人,我们都是以开放的态度,及时让他们知晓外界真实的情况。我们把福利院当成一个家,老人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他们有知情和参与的权利。

老人的抗疫主题绘画

其实老人们的防控意识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知浦西从4月1日凌晨要进入全域封控后,有一位老人找到我,建议福利院内的老人也在这段时间“足不出户”,以确保安全。我告诉他:“福利院现在已经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来保证大家安全啦。专家也说过了,老人家要常出门走走、晒晒太阳的,这样才有益身心健康呀。”他想了想,说了句“也对噢”,接着开心地和老伙伴们一起在院内活动了。

让老年人在院里生活得不仅安全而且开心,是我们员工一直以来特别擅长的。现在,封闭得太久,我们也要想办法逗自己开心了。于是,跳房子、舞龙、拍搞笑小视频……大家开动脑筋,各种招数轮番上阵,让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让我们可以继续用真诚的笑脸面对老人。

我知道员工们特别不容易。社工部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的孩子才一两岁,封闭入院时孩子在门口眼泪汪汪跟他们分别。有一位护工的丈夫偏瘫,她封闭进来后,丈夫就全靠周围邻居接济照顾。我们食堂的大厨特别辛苦,每天全院有2700多人次要吃饭,他要保证食品安全,又要费尽脑筋尽量让大家吃得好;这一阵子,他已经肉眼可见地瘦掉了四五斤了……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厨师为老人制作点心

这次全封闭,他们没有一个人跟我说“不愿意”。

和家人分离,有谁不难过呢?我先生现在也封闭在上海的单位里,我父母和我女儿在外地。我和我女儿的生日都在3月,往年,父母会来上海看我,给我过生日。今年我错过了女儿的生日,父母也错过了他们女儿的生日。

我生日那天是在全封闭期内,我没跟大家说,只有同办公室的几个同事知道。他们说:没有蛋糕没有蜡烛,至少要吃碗面条吧。我说:不用了,厨师们已经这么累了,千万不要再给他们添麻烦了。这注定会成为我特别难忘的一个生日。

我们在封闭的院区里,也一直在关注整个上海的疫情,这些天也在网上看到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疫情汹涌之下,每家每户都很不容易。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我们要给它一些自我修正的时间,给彼此一些时间。

这几天我妈妈跟我视频时说:“啊,你都满头白发了。”我之前是把头发染黑的,这段时间别说染发了,理发也顾不上。我跟大家调侃:我可以接受自己“长发及腰”,但万万接受不了“长发及臀”啊,一定要早日解封呀!

乔毅皓(右一)和同事们在一起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女子在上海当志愿者:舍不得浪费防护服6小时不上厕所

据央视新闻消息,4月5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称,4月4日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首次突破1万例,总数达到了13354例。3月以来,上海这波疫情总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例。

面对被感染的潜在风险,在上海生活8年的26岁山东姑娘小田,主动和室友申请成为志愿者。因为舍不得浪费防护服,她甘愿每天6小时忍受不吃不喝不上厕所。4月5日,正忙着去社区发菜的小田告诉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自己愿意为上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为喜欢这座城市,所以留在这里。希望它早日解封。”

△小田做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不忍浪费防护服,6个小时不敢吃喝

26岁的小田是山东烟台姑娘,8年前来上海读书工作便留在了这里。如今是一名初中美术老师,租住在上海浦东新区金杨社区的一个小区。

早在3月初,她所在的金杨社区就不时出现阳性病例,于是做了些准备,囤积了一些物资。担心万一和其他学校的师生一样被封控在学校,她甚至在学校放了一套洗漱用品。

3月9日,小区里出现阳性病例,当晚就被封控。上海也停课了,小田开始在家给学生上网课。

3月20日,小区解封过一次,小田去买了点蛋糕和木耳、腐竹等干货,“因为不会坏”。过了两三天,小区再次被封控。3月28日,浦东新区进入封控状态。

“10次能抢到2次。”为了保证吃上饭,小田也开始在网上抢菜,实在抢不到就吃泡面。后来很难抢到,她也放弃抢菜了。

小田觉得自己是年轻人,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志愿者。但当时频繁的测核酸并不定时,有时是白天有时是晚上,担心和网课冲突,小田并没有多少灵活时间。

终于等到清明节放假,小田终于有了机会,可以做志愿者了。她和做自由插画师的室友一起向社区报名,成为了志愿者,“还好社区还有多的防护服。”

志愿者的工作细碎繁琐也没有固定的内容,比如协助社区街道发菜,维护测核酸队伍的秩序,劝走围观的邻居,以及帮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人们一个个登记扫码等。小田和室友一忙起来,也顾不上对方去了哪儿。

社区里有很多弄堂,住的多是上了年龄的老人。不管是线上抢菜还是做核酸等,对这些老人都很困难,也给志愿者们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工作量。昨天,小田就给小区的老人们一个个扫码做核酸,“用我的手机帮他们登录。”

担任志愿者并无任何酬劳,但一旦穿上白色的防护服,就不能脱。既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一旦要脱下,就得重新换一套。

舍不得浪费防护服,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小田每天只能坚持工作半天,一般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期间小田不敢喝水和上厕所,渴了就忍着,忍到6小时后脱下防护服,“实在要上厕所,就把饭一起吃了。”

△小田协助医护人员做核酸受访者供图

“因为喜欢这座城市所以留下,希望早日解封”

社区也为志愿者准备了饭,但小田不好意思去吃,甚至避开饭点去干活,每次都是走前在家吃饱,“下班”回家再吃饭,“我是觉得我在家吃比较方便,我只去半天,也不好去蹭人家一顿饭。”

“我不算辛苦,其他人从凌晨5点开始干一天,都没说累。”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她也看在眼里,自觉自己并未做什么,例如昨天江苏镇江的医护来支援,“他们都是一栋栋楼一定要做到半夜都要完的。还有一些志愿者姐姐,从第一天坚持到今天了。日日夜夜都是这么熬的。”

“小区物业一直有团购,虽然会贵一点,但也没有太夸张。”小田说,现在,他们小区还是能基本保障饮食,只是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不如过去那么丰富,但吃饱还是没问题。前两天,政府给发了一次物资,挂面和火腿肠或者午餐肉。她也买了一袋大米囤着,所以在食物方面没有顾虑了。

小田告诉潇湘晨报(报料微信:xxcbbaoliao)记者,她很喜欢这座城市,所以愿意留下来,她也希望它能早日回归正常。

疫情期间,她也了解到网络上针对上海的一些负面评价,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为这座城市恢复正常做点什么,希望它早日解封。

她也是一名党龄5年的党员,每天脱下防护服回家休息时,“还是有一点成就感的。”

资料图

“做好事当然要留名啦。”小田开玩笑地说,尽管家里人也担心她身在上海被感染,她还是美滋滋地发了朋友圈,告诉山东老家的亲友。这个26岁的姑娘还是很骄傲,“他们都夸我了,我是需要一些夸奖的。”

4月5日中午12点,小田又接到“临时任务”,政府又要发蔬菜了,需要人协助。她急匆匆赶去了。

潇湘晨报记者陈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智远传媒 X3.2  © 2015-2020 智远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