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 https://www.shsongjiang.com 近日,山西多地雨势强劲。受强降雨和上游汾河来水影响,昨天(7日),汾河运城段迎来近40年最大洪峰,水流量达到每秒1000立方米以上。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以及强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农业生产损失较大。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有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雨养农业,对我国农业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西北地区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域以及生产环境的脆弱区域,在气候变化区域响应层面具备典型性,一直都受到政府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的关注,所以探究全球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气候变暖对于西北地区农业产生的影响规律,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证西北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这对于全面认识气候变化对于农业产生的影响,推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全球变暖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近年来,西北地区持续经历高温与暖冬天气,未来我国西北地区将会持续变暖,将会极大地影响西北地区的雨水资源、土壤环境利用以及痕量元素利用等相关农业生产条件。 一方面,气候变暖会导致播种期提前,适播作物的种类增多,提高作物的适播海拔,扩大作物适播面积,部分作物会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能够提升产量,这些因素对于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会导致土壤环境恶化,雨水资源以及痕量元素的使用效率降低,多数农作物产量降低等不利影响。具体来看,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粮食产量降低 气候变暖会降低西北地区多数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缩短生育期,从而不利于提升作物产量。假如温度提升2℃,将会导致灌区春小麦的生育期缩短18~22 d,产量会降低16.5%~18.5%,雨养区内部的豌豆生育期将会缩短3~17 d的,产量会降低6.3%~17.5%。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将会逐渐成为常态。 1.2 、土壤环境恶化 气候变暖对于西北地区的土壤环境会产生多种影响。首先,气候变暖会逐渐提升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质的速率,导致土壤的肥力不断降低。 其次,土壤环境中的离子交换将会更加活跃,土壤污染会更加严重。 再次,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带动盐分上移,最终产生盐渍化的问题。最后,提升了有机碳矿化速度,引发土壤内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反应。 1.3 、霜期变化特征不明显 首先,西北地区的霜冻日天数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呈现出了不断降低的态势,暖日、生长期与无霜天数则增加。研究表明,霜冻期缩短趋势相对显着,西北地区更加容易出现极端高温现象,相对而言,极端低温事件则相对较少。 其次,区域差异。从整体上看,西北地区的双霜冻期逐渐减少,其他地区的生长期、暖日以及无霜期则不断增加。生长期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干旱地区以及北疆。无霜期则散布与南疆以及新疆的西北部地区。 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暖日增长率和海拔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无霜期与生长期的增长与海拔之间的关系不够显着。 假如气温持续变暖,西北地区霜冻期与暖日等天气时空变化与无霜期、生长期之间的变化存在显着的地域特征,极端天气不断增加将会造成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同时对于作物生长也会产生影响。 从整体上看,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要比正面影响大,尽管西北地区气候变暖有助于越冬作物种植北界逐渐向北迁移,喜温农作物的面积不断扩大,复种的指数提升,可是在作物生长期内如果气温升高,会极大地缩短养分积累时间,导致作物品质降低。气候变暖还会使牧草缺水,天然草场逐渐沙化与退化,草产量以及质量都会降低,威胁畜牧业发展。冬季气候变暖,气温增高,不仅会加快冬季农田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对作物安全越冬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降低越冬病虫蛹的死亡率,提升存活的数量,进而导致出现病虫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利弊共存。所以,要遵循、掌握以及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的规律,提升人们应对气候变暖的能力,探究防御对策,保证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2 、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 相关资料显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气候变暖将持续,对种植业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为气候敏感区域,同时也是环境的薄弱区域,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影响显着。 因此,西北地区有必要提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的减灾策略。 2.1、 加强田间管理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态习性会产生影响,提升作物生长发育速度,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为此,农作物要适应气候变化,使用变化以后的资源,趋利避害;提前播种春播作物,推迟播种秋播作物,使用地膜覆盖、中耕培土等方法降低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强生育期的水肥管理,有效改进作物的耕作与栽培措施,提升作物管理水平。 2.2、开发节水农业技术 西北地区长期处于干旱缺水的状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显着,预计未来,西北地区的降水总量将会进一步减少。如果西北地区单纯依靠大气降水很难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自然降水依然是该区域今后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大田集水、抗旱农作物品种、地膜覆盖以及集水补充灌溉等措施,对于西北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改进土壤耕作方式 气候变暖会导致西北地区农田耕作层中土壤环境酶的活性降低,土壤有机养分的分解速度会不断加快,盐碱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暖对于农田土壤管理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土壤耕作形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科学蓄水保墒;注重改善传统施肥的方式,保证水肥能够获得高效利用,提升作物以及肥效对于营养元素的使用效率;动态监测土壤水肥,按照不同的土壤含水量以及肥力对灌溉量进行调整,提升水分使用效率;保持灌溉农田中的水盐平衡及生态环境用水。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