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2021年只剩30天,十大戳心视频曝光:这一刻,我破防了

2022-01-16| 发布者: 智远传媒|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如果此刻孤单不妨抬头看看月亮文丨李月亮猛犸姑娘每晚八点半陪你看世间转眼又到年底。如果让你总结这一年的......
美剧网在线看最新电影 https://www.meijuyun.net

如果此刻孤单

不妨抬头看看月亮

文丨李月亮猛犸姑娘

每晚八点半陪你看世间

转眼又到年底。

如果让你总结这一年的关键词,你会想到什么?

前天,“2021年度弹幕”公布,今年网友们在弹幕里说过的最多的三个字,居然是:破防了。

仔细想想,这一年的确发生了太多大事。

疫情、奥运会、河南暴雨、袁老去世……

这些我们集体关注的大事件里,藏着太多让人破防的瞬间。

这些瞬间,可能都很微小。

但正是在这些小事里,我看到了最好的我们,更看到了大写的中国人。

01

疫情故事•中国式担当

这一年,疫情一直反反复复。

从石家庄,到沈阳,到大连,到南京,到扬州,到西安,到额济纳……

我们喊加油喊遍大江南北。

但大部分人只能在背后鼓劲。

真正在前面扛着的,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普通人。

今年初,大连一位志愿者,倒在了工作的街道上。

他生前最后一句朋友圈是:消杀继续。

8天后,他的儿子接过了他生前用的弥雾机,成为了新的志愿者。

孩子平静地说:

“机器很重,责任很沉,我一定会继续。”

看到他儿子背上沉重的设备,一路消杀的背影。

很多网友都破防了。

爸爸不在了。

但爸爸的仗义、担当、善良,从未离开。

这美好的品质,藏在这个懂事的孩子身上,更藏在无数个中国人身上。

云南的一个民警,已经在边境艰苦地守了500多天。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

同事们送了他一块“生日蛋糕”,是这样的:

“从左切到右,健康又长寿。”

他穿着防护服,捧起这独特的蛋糕和祝福。

其实什么生日不生日的,这些边境抗疫者心里,往往只有一件事:守好我们这个卡点。

国外疫情肆虐,很少有人知道,边境的疫情防控有多难。

幸亏有这样一群人,在边境的各个角落严防死守,为我们举起了厚厚的盾牌。

他们守住了自己的卡点,也守住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安宁。

也是云南,有一位闫师傅。

他是一位司机,负责运送隔离人员。

工作非常辛苦,他每天长时间闷在厚重的防护服里,经常结束工作脱下防护服,从头到脚都是汗水。

今年8月,他忽然得知74岁的母亲去世了。

因为工作特殊,他没办法回去奔丧。

母亲出殡那天,他朝着家乡的方向,含泪鞠躬,和母亲送别。

“妈妈,我不能尽孝了。”

他说完这句话,继续上岗。

一句话,让无数国人破防。

母子一场,彼此心里会有多么深浓的感情,多少难忘的回忆?

妈妈最后,有没有在等他呢?

没有儿子相送,她心里很遗憾吧?

希望她能知道,儿子做着平常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人。

他的功劳,很少有人看见,但他值得妈妈骄傲。

石家庄疫情最重时,要紧急建一个巨大的集中隔离点。

零下十几度的寒潮里,有位大哥已经工作了两天两夜。

记者随机找到他时,他脸上挂满了水泥点子,急匆匆地扒着手里冰凉的盒饭。

“简单吃一点吧,还有好多活儿等着呢。”

这“敷衍”的回答,背后是“使命在身,不敢怠慢”的认真。

而正是无数个抗疫者的这种认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困难来了,我上!

这是疫情中的中国式担当。

02

河南暴雨•中国式团结

7月20日,河南多地突降暴雨。

大雨很快灌满城市,千万人置身险境。

千钧一发的时刻,无数个普通人瞬间化身英雄。

一家商场门口,十几个人穿着一次性雨衣,站成一排,泡在齐腰的水里。

他们一声一声喊着口号,在全力“拔河”。

绳子的另一端,是商场负一楼的受困者。

“拔河”的人,是没回家的普通市民。

他们喊着1!2!3!一个一个地,救出了另一群市民。

洪水汹汹。

生死只在一瞬间。

被淹没的人心里一定很绝望吧。

谢谢陌生的你,拼命拉住命悬一线的我。

暴雨下,马路全被洪水淹没。

要想转移,必须抱团行动。

郑州街头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

大约20个陌生人挤在一起,围成了人墙。

他们喊着号子,慢慢地,以一堵墙的姿态穿过洪流。

细看这人墙,男人冲在外面,挡在外面,女人走在中间,被保护着。

“让女人和孩子先走。”

那次洪水中,很多个受困的角落,都有人喊出这句话。

在危难之际,自发地保护弱者。

中国爷们儿,让人感动。

一个女人,陷入了汹涌的洪流。

她努力地用双手抓住身边的车门,整个身体都被冲击得横了过来。

最后,她没能坚持住,手一松,霎时被洪水冲走。

高处的人们发出惊呼。

一个黑衣的大哥,丢掉了手里的伞,纵身跳入洪水,一把抓住了即将被淹没的女人。

而五米开外的下游,一个小伙子也站在了洪水中,正准备接应。

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河南,一次又一次发生。

有的人,明明自己也才刚刚脱险。

但一看到水里冲过来人,还是本能地撸起湿透的裤腿,扑进水里去救人。

他们都是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

但那一刻,他们个个都是英雄。

赴汤蹈火,无惧无畏。

暴雨中,一群孩子在积水中狂奔。

他们拼命地挥着手,拦下了一辆又一辆车。

不是在恶作剧,更不是要坐顺风车。

他们是住在附近的孩子,知道前方积水严重,车开过去会很危险。

所以站在大雨里,奋力拦下想过去的车,一遍又一遍地大喊:

“前边被淹了!不要过!”

看到这段偶然拍下的视频,很多人也泪目了。

孩子们太棒了。

当然,大人们也很棒。

这场暴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强大的中国式团结。

“你有难我帮你,我遇困你助我。”

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善良。

说起来不起眼,但当它在现实里展现,真是让人瞬间破防。

03

战场视频•中国式勇敢

2月,一段“中印边境冲突”的现场视频被公开。

10月,《长津湖》上映。

两段战场影像,看哭了无数人。

一年前,中印边境冲突,4名解放军战士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面对几千印军来犯,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了祖国山河。

当时有一个点赞超高的热搜,叫:他们是为我而死。

共青团中央,在B站发过一个视频。

前12秒,是在冲突中的戍边战士,张开双手保卫边境。

然后是1分钟的黑屏。

在这短短的1分多钟里,网友们留下了2.2万条弹幕。

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让人破防。

这两万条弹幕,再次看哭了很多人。

谢谢你们的勇敢。

我们深深感念。

一家网吧,走进一位老爷爷。

他跟老板说,想看《长津湖》的电影。

他说影院太吵了,也没人陪着一起去,听说电影上映了,想看看。

老爷爷不知道,刚刚上映的电影,网吧里是看不到的。

老板找了半天,最后给爷爷放了《长津湖》的纪录片。

爷爷戴着耳机,静静地看了一个小时,边看边哭。

不知道老爷爷的身份。

但他一定远比我们更知道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的勇敢。

也比我们更懂珍惜,今天的岁月静好。

电影院里,几个老兵穿着军装,来看《长津湖》。

他们早被炮弹震坏了耳朵,说话都需要喊。

放电影时,他们努力地竖起耳朵,想听清台词。

看到一幕幕战役场景,老兵们哭得不能自已。

电影结束后,他们站起来,对着银幕,庄重地敬了军礼。

我们看电影,是壮烈,是感恩。

而他们,看到的是炮火连天的昨日重现。

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生活,就是对勇敢的他们,最好的致敬。

一位爷爷,出现在镜头里,让人不忍细看。

他是冰雕连的幸存老战士,双手双脚,全被冻掉了。

可他眼里,只有满满的坚毅。

经历过战争的他们,也许面目全非。

但他们坐在那里,就像一座丰碑。

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战争并不久远。

幸好,我们每一个战场上,都奔腾着中国式勇敢。

04

东京奥运•中国式优秀

7月,东京奥运会。

中国健儿给了我们太多惊喜和感动。

4月,中国女足苦战韩国。

艰难地打到加时赛,我们靠着王霜的一记进球,终于杀进奥运会。

看台上,一个大老爷们激动万分地哭了起来。

他说:

“我觉得很幸福!感谢女足姑娘们给我带来的民族荣誉感!

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的普遍感受。

谢谢你们如此努力,如此优秀。

同为中国人,我们与有荣焉。

1932年,中国正深陷战乱苦海。

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

他出发时,报纸的寄语是:

“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

在海上颠簸25天后,他站在洛杉矶,发起了百米冲刺。

一无所获。

1983年,刘长春去世。

而这一年,新一代“飞人”刘翔出生。

23年后,他打破了100米栏世界纪录。

而今年,苏炳添又称为第一个跑进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的百米纪录。

这一刻,如果刘长春那一代的中国人能看到,该会多高兴啊。

1984年,许海峰的一枪射击,为中国拿下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

2021年,东京首金,同样属于中国。

“杨倩你好,我是许海峰,恭喜你……”

昨天有你,今日有我。

中国人前赴后继,从不认输。

这些片段,都来自B站一个播放量660多万的视频。

时空交错的百年奥运,每一帧,都让人热血沸腾,瞬间破防。

“1952年我们去了奥运会,缺记者,都没租卫星(转播)。”

今年,“这台超高清转播车,是目前全球技术最先进的。”

《一个人的奥运会》里说,“要是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赞助商就好了。”

下一秒,健儿们穿着漂亮的国产运动服,意气风发,势在必得。

百年奥运,也像是百年中国。

自强的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从一穷二白站上世界之巅的中国人。

就这样一路拼命奔跑。

跑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

而这背后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每一次回顾,都忍不住破防。

05

袁老离世•中国式感恩

5月22日,袁隆平爷爷去世了。

虽然老人家已经91岁高龄,但我们好像从来没想过他会走。

那几天的网上,到处都是震惊,悲痛,和感念。

5月24日,一对广西的夫妻,开车赶到了长沙。

他们是来送袁老最后一程的。

大哥哽咽地说:

“我们是60年代挨过饿的人,我懂得没有饭吃是什么滋味。所以我今天一定要赶过来,送送他老人家。”

大嫂在一边,哭着点头,话都说不出来。

最动情的话,往往都不知如何表达。

但这种感恩,每个中国人都懂。

那天,还有一个来自湖北的小哥。

他自驾三小时,带来700束花。

在长沙街头,他把这些花免费分发给来送袁老的路人。

“你们真心,我也真心。不要给钱啊,给钱我不开心的啊。”

他们也许从没见过袁老,却为自己能吃饱饭,衷心地向他感恩。

和我们一样。

B站上,在袁老逝世的消息中,网友们留下了15万条弹幕。

“多希望这不是真的……”“老爷子一路走好。”“国士无双,袁公千古!”

满屏都是怀念,都是不舍。

后来的几天,B站上出现了很多很多关于袁老的视频。

有人写了诗,有人唱了歌,有人拼了魔方,有人在游戏里搭了一幅画……

←滑动查看

这些年轻人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来纪念袁老。

他们也许从来没饿过肚子,却和我们一样,希望永远记住这背后的英雄。

送别袁老那天,好多人自发赶来,在道路两边列队大家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很多人哭着追灵车,跑了很远。

十字路口,所有的车辆集体鸣笛致敬。

灵车开过去了,笛声依然经久不息。

那天,央视记者现场飚泪,说:

我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场面,这么多的群众都自发而来,他们是发自内心对袁老的崇敬。这一刻,我永生难忘。

殡仪馆前,更是堆满了送给袁老的鲜花。

到了深夜,送别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人们捧着花,抱着娃,像袁老鞠躬道别。

此情此景,一次次让人破防。

为什么一位老人的逝去,会触动那么多国人?

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我们每一次美美吃饱,每一次悠闲散步,每一夜无忧安眠,都是因为另一些中国人的护佑。

我们心里,一直感念每一个袁老这样的人,对他们满怀谢意和敬意。

所以袁老去世,我们才如此感念。

中国人,懂感恩。

06

集体破防了

总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疏离”,每个年轻人都好像只关心自己。

但“破防了”三个字能成为年度第一弹幕,说明年轻人心里,藏着深深的爱,同理心,和家国情怀。

这一幕幕,不仅打动了B站的年轻人,更让许许多多的国人动容。

太多中国人,看似普普通通,却有一身赤胆,满腔热诚。

他们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

在深陷苦难时积极进取。

在怀抱幸福时心存感恩。

他们,和我们,一起关心着这个世界,热爱着这片土地。

他们的勇敢和担当,他们的优秀和善良,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破防,并感到无比骄傲。

点亮【赞】+【在看】,给勇敢的中国人,团结的中国人,优秀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好的人生,不慌不忙》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智远传媒 X3.2  © 2015-2020 智远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