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复星医药携手海外成员企业及全球合作伙伴连续第四次参加进博会,已经是进博会的“老面孔”。在今年的进博会上,FosunHealth作为进博会展盟医疗器械专业会初创成员单位之一亮相了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区以及生物医药专区,以双展联动的形式,展示了复星医药以“创新驱动”的全球化深度产业运营能力,并围绕"让全球家庭更健康"的愿景,聚焦前沿科技,集中展示数个首秀及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和创新药品。即使前行有阻碍,医药也要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在市场的大海里劈波斩浪,直挂云帆,竭力争先。
![]() 除了往届进博会上的“网红爆款”达芬奇手术机器人、CAR-T产品Yescarta之外,全国第一台进口车载移动全身CT卒中创伤救护车、全球首款全身通用的掌上超声成像系统Butterfly手持式超声成像系统、全球领先的具有软组织和肿瘤时核磁共振(MRI)成像技术的精准放疗系统MRIDIANLinac等复星医药的全球化合作成果也在展台露面。 ![]() 在展览展示的同时,由复星国际和复星医药承办的进博会配套活动-第四届虹桥国际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于11月6日上午举行。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活动中表示:“疫情之下,新冠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审批速度较此前出现了质的飞跃,这也是全球生物医药科技新的转折点,进博会汇聚全球创新技术,是重要的交流和协作平台。进博会汇聚全球创新技术,是重要的交流和协作平台。复星今年是第四次参展,获益良多。希望我们的企业也在这样的交流中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现更多高水平的全球协作,共同助力全球生物医药发展。” “年0倍!”除了创新成果的展示外,在进博会上,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还分享了一组数据:2021年,复星医药创新药的临床数量只有一个,到2021年已经达到29个,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0个。回爱民表示,在当前全球创新的浪潮下,想要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已经不再适用,复星医药要做的是现“跳跃式赶超”。 01 跳跃性赶超 进博会上所展示的产品及成果,只是近年来复星医药跳跃式创新的冰山一角。作为传统药企的转型代表,复星医药创新研发也逐渐加码。 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为19.54亿元,同比增长15.69%,占收入的11.5%。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17.77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4.51%。截至上半年,复星医药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共计240项,其中创新药72项。 在持续的高投入研发下,创新成果相继落地,不仅开始贡献收入,也带来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半年报显示,2021年获批的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液)销量大幅提升,上半年累计现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22.21%;2021年下半年上市的汉曲优(注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上半年分别现收入.25亿元和2.06亿元。在优立通(非布司他片)、邦之(匹伐他汀钙片)等存量品种纳入集采,销售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这帮助复星医药上半年制药业务收入依旧持续增长。 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复星医药仿创结合的体系在最近两年,已逐渐过渡到以创新药为主。谈及公司创新研发的战略方面,回爱民表示,目前复星医药已经从初步创新进入到深度创新,开始从me-too、me-better真正进入firstinclass和一流技术创新。 复星医药秉承“创新转型、整合运营、稳健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创新研发和BD能力,丰富夯产品线,继续推进创新产品、技术的开发落地,并强化商业化体系。2021年6月,合资公司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液(商品:奕凯达获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作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奕凯达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LBCL)成人患者。同时,复星医药也正在积极通过扩展惰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等适应症、优化技术和供应链、探索商保、积极争取医保等方式,提高这一产品的可及性。 在复星医药发布2021财年半年报的同一天,mRNA新冠疫苗BNT162b2在美国获FDA全面批准,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标准监管批准的新冠疫苗。而早在2021年月,复星医药即与BioNTech(百欧恩泰)签订协议,获得后者授权,在大中华区(包括港澳台)独家开发、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型冠状病的mRNA新冠疫苗。 ![]() 2021年季报显示,截至10月24日,mRNA新冠疫苗BNT162b2已在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累计接种超过970万剂。 回爱民表示,mRNA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在于新冠疫苗,复星医药对于mRNA关注其源于肿瘤领域的应用,疫情推动了mRNA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发展,复星医药之后还会拓展mRNA在肿瘤疫苗以及遗传性疾病等领域的布局。 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疑是充满重重困难,复星医药并没有满足于仿创结合的转身后,再沿着原有的路子进行深度创新,过去年,复星医药瞄准了世界最前沿的生物医药技术,除了mRNA新冠疫苗外,ORIN1001、MiniVax肿瘤疫苗、CXT干细胞、hRPC干细胞等多款首创新药加入了复星的潜力临床在研产品“后备军团”。复星医药已经不仅仅完成由仿到创的转型,持续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以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复星医药正在走上国际化的舞台。 02 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2021年,在收购桂林南药后,复星医药启动了青蒿琥酯口服制剂和注剂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并于2021年。注用青蒿琥酯Artesun作为首个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重症疟疾一线治疗药物,现在已经是国际上治疗重症疟疾的金标准。 自此以后,复星医药的国际化从到有,从小到大。2021年开始布局美国医药创新研发的团队建设,2021年香港上市加速国际化进程,201年完成第一个海外企业——AlmaLasers的收购,2021年2021年先后跟intuitivesurgical、kitepharma成立合资公司,在转化产品,2021年收购印度企业GlandPharma,2021年与BioNTech合作引进mRNA的疫苗…… 在此前提出的“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战略布局下,复星医药国际化的版图。也逐渐地露出了全貌。复星凯特CAR-T细胞治疗药品的落地及商业化运营、与BioNTech的合作和直观复星达芬奇创新中心的落地正是对复星医药国际化最好的注脚。根据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现营业收入169.52亿元,其中在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现营业收入51.98亿元,占整体收入0.66%,国际化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复星医药战略模式为典型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国内,表现为“创新—制造—营销”的全链条;在国际上,复星医药积极、开放地同合作方布局供应链、营销以及创新研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正如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此前所说,在布局全球市场方面,复星目前的国际化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2021年初,复星医药同时在在加州湾区、新泽西州和波士顿设立了全球研发分中心和研发平台,加强创新研发统筹管理,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先推进战略产品,加强全球临床和注册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多款创新药已经在全球开展多中心临床。事上,这个定位已经和前几年复星医药打造的“4+”研发平台(四大平台:小分子创新药、高价值仿制药、生物药、细胞治疗;大体系:许可引进、深度孵化、风险投资)悄然完成了升级转变。 除了在研发上的全球同步,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复星医药也在持续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积极深化全球化布局。基于此,复星医药收购以色列美容器械公司AlmaLasers、印度药企GlandPharma、瑞典呼吸机Breas、联合IntuitiveSurgical、KitePharma成立合资企业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复星医药子公司TridemPharma的首个非洲区域分销中心于10月14日在科特迪瓦开业,从而进一步优化了非洲供应链能力。复星医药也希冀于最终能进入欧美、日本等市场,并做到深度融入全球,达到在资本、人才、供应链等方面真正全球化。 回爱民表示,目前复星医药将小分子药物、干细胞作为研发的重点布局方向,而基于这个布局,复星以开放的心态和态度,通过内生外延(许可引进、深度孵化、合作、并购)的方式全球找不同的技术平台,建设了一张能够触达全球创新体系的网络。 在创新内核的驱动下,复星医药在进一步夯向下扎根本土的基础上,正在逐渐向外延伸,一艘在链接全球资源的国际化巨舰轮廓,正在逐步清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