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戴氏教育 http://www.gxdse.com 文/清歌向暖 01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一,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倾巢而出,兵锋直逼北京。 崇祯皇帝朱由检闻报,慌了,但他反应奇快。 快的有点过分! 还没打开城门让老百姓躲入北京城,还没把城郊的粮食都搬进城里来,崇祯就宣布京师戒严。 “不好意思,乡亲们,安全第一,友谊第二。” 可笑的是,这会儿人家后金的大兵还远在长城边上呢。 从事后看,皇太极半个月以后才打到京师。 同时,京师还纷传蒙古的林丹汗也率兵五万攻打宣大准备入关。 此时,朝廷才想起来要征兵、要选将、要防奸细、要备粮草...... 北京城里就彻底乱了套了。 有多乱? 刑部大牢竟然逃了两百多人,刑部尚书乔允升即下狱; 北京城墙发现修筑的不结实,工部尚书张凤翔下狱; 原来看起来象门神的兵部尚书王洽,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是个草包,下狱; 继任的以知兵著称的申用懋,还是不得力,罢免。 后金还没打到,北京城内四个尚书已经被崇祯自己干掉了。 (检哥儿不愧是大清第一巴图鲁) 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温体仁在他的家书里,提到当时京师的情况: “警逼近京师,而奸党尚自固营垒,全无为君国起念者。庸宰相任人穿鼻,仓皇失措。戒严半月,不过老弱营军,鹄立风霜之中,日夜冻死百余人而已。不意积弛之弊,一至于此。人情汹汹,南窜几半,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有藏箱箎中者,往往为伺察所发觉。可叹可笑。” 而这个致乱之源,首先就因为皇帝本身不镇定。 这次也不是孤例了。 02 早在崇祯刚登基的时候,辽东局势紧张。 放眼望去,就只有一个袁崇焕可用了(那时候似乎忘记还有一个孙承宗)。 于是,紧急将刚刚罢官回广东老家的袁崇焕重新起用。 钦命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而且还“敦促上道”。 按当时规矩,被任命这样职务的大臣,一般都要疏辞以表示谦虚。 袁崇焕的座师韩爌四月召入阁,辞职报告打了三次,皇帝“所请不允”了三次,玩了八九个月终于到任。 内阁大学士都没有敦促上道,独独敦促了袁崇焕,可见重视之极。 应该说,从袁崇焕上任以来,崇祯皇帝对他是超越一般的信任。 凡有奏疏,都是优诏答之,优旨许之,具见忠酋,不必引罪等等等等。 就连崇祯最不想做的两件事情,他也做了。 第一件事,是袁崇焕请求发饷。 崇祯不想给(也实在缺钱)。 周延儒就说了,古来名将是可以让士兵罗雀掘鼠(抓麻雀挖老鼠充饥)的嘛,要是给饷辽东,那九边也都要给,所以最好有个长久的办法(其实就是全部都不给)。 崇祯当时听了很高兴:深体朕心者,莫过周侍郎也。 不过,平心而论,崇祯给袁崇焕的粮饷是所有军镇中比例最高的,别的地方欠饷超过三年的都有。 第二件事,是袁崇焕一心想卖粮给蒙古人,以求拉拢,共同对付后金皇太极。 崇祯早就下旨“尽革其赏”了(以前的蒙古三十六家都受到明朝的抚赏),袁崇焕还一直请奏争取,存心不给崇祯面子。 但最后崇祯还是格外恩典,袁崇焕可以“以计口卖粮”给喀拉沁的苏布地部。 就在皇太极快要打进关(实际皇太极已经出兵在辽河会盟蒙古各部,当然明朝还没有得到消息)的时候,崇祯皇帝还给袁崇焕加了太子少保衔。 也因为有这样的信任,袁崇焕在任的一年多时间里,关宁军初成规模。 这支军队和关宁锦防线是袁崇焕留给大明王朝最丰厚的,也是最宝贵的军事遗产。 在今后不论是镇守辽东,抵抗清兵入侵,还是参与消灭流贼的战斗,这支军队都建立了超越其他部队的卓越功勋。 这恐怕也是崇祯皇帝一生中所做得唯一一件算是英明的事情了。 03 皇太极进兵的消息传来,孙承宗也被召入京。 崇祯马上任命他作为总指挥。 没两天,听说袁崇焕也率领关宁军进京勤王,崇祯立刻又任命袁崇焕总领各路援军,让孙承宗去守通州。 袁崇焕从宁远率兵入关,五路并进,终于先一步抢到了蓟州城。 蓟州没有大炮,但是蓟州有袁崇焕。 皇太极攻城不下,于是攻心,他放出一个谣言,谣言的内容大概是,“袁崇焕跟我们是一伙的。” 然后,他撇下蓟州城,率大军直奔北京,京师危急。 袁崇焕只能放弃蓟州绕道河西务,再一次抢先到了京师。 谣言,也像风一样跟着来了。 谣言之所以能成为谣言,不仅需要制造者,更需要传播者。 1、普通民众恐慌之时没有主心骨,对谣言的传播具有非凡的能力。 他们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是无辜的,袁督师为什么把我们置于战争之中? 《玉堂荟记》:己巳之变,当时士马物力足以相当,袁崇焕初至一战,人心甫定,而袁於大珰少所结好,毁言日至,竟罹极刑。乃京师小民亦群以为奸臣卖国,至有啖其肉者,其蜚语皆出自内阉云。 2、北京城里的勋戚、太监、官员、缙绅,他们多数都有田庄在京郊,袁崇焕,为什么把战事引至京郊毁坏我们田园? 3、京师三大营看到比他们会打仗的关宁军,也绝不会凭空生出好感。 《崇祯遗录》:都下流言多出三大营官军口,一人造谣,传之一队,一队传之一营,一营传之都下。不三日,连诸内廷闻达御前矣。大臣黜陟,往往由此。朝廷以为舆论无私,而不知其由于匹夫恩仇,奸人反间,殊可恨也。 流言,似乎仅仅针对袁崇焕一个人流传着,而最终的听众,大概也只需要一个人,那就是英明的崇祯。 04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十七日,袁崇焕在北京城下,率兵与皇太极鏖战,经过广渠门、左安门两战,明军胜利,暂时挫去了皇太极的锐气。 初次接见了袁崇焕的崇祯,表现出极大的英明——他没有相信任何流言,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披在袁崇焕的身上。 但袁崇焕请求部队像满桂一样驻扎京师的瓮城休整。 崇祯:不许。 (还是听到了什么) 攻心之战继续深入,对于这个战场,崇祯毫无知觉,更鲜有抵抗力。 皇太极抓住了两个太监,“无意间”透露他们与袁崇焕合伙的“机密”,然后再“不小心”又让他们逃走了。 这两个太监自然会跑到了皇帝那儿邀功请赏。 皇太极又给崇祯皇帝下书议和,提到了袁崇焕和毛文龙两个人…… 没过几天,崇祯紧急召见了袁崇焕。 召见之际,突然问: 为什么杀了毛文龙? (半年前的事) 为什么用箭射满桂? (几天前的事) 为什么顿兵不战? (不知道何曾有过) 所有人都错愕了,袁崇焕也错愕了。 这些问题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候从崇祯嘴里问出来。 不等袁崇焕回答,就命锦衣卫将袁投掷下狱。 内阁大学士成基命叩头请崇祯慎重: “大战之际,把自己主帅逮起来,那还打什么仗哪?就算袁崇焕有问题,也不是这个时候。” 【敌在城下,非他时比。】 但崇祯不听。 05 大臣们一起上疏解救袁崇焕,替他申冤; 袁崇焕的门人程本直四次诣阙上言,我可以替袁崇焕去死; 韩润昌甘愿投身于狱与袁崇焕一起坐牢; 何之璧率家人四十余口诣阙请求替袁崇焕坐牢。 这一时刻,仿佛所有的人都在替袁崇焕申冤。 可越这样,崇祯的心里越不舒服。 同时,北京城外的仗,打的更不好了。 崇祯下令逮捕袁崇焕以后,晋升满桂为武经略,总领京营军马以及勤王部队,共四万人。 这一战,满桂本来认为是不能打的。 人数不如后金,战力更不如,四方军队甚至连基本的磨合都没有,这冲上去,除了送人头,啥事也干不了。 但自从被提拔为京师总经略以后,崇祯就不断催战,最后不得不去,于是......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十六日,誓师,向南进击皇太极,十八日就全军覆没了。 上既下袁崇焕於狱,拔满桂为总理,宣府总兵侯世禄,昌平总兵黑云龙等皆属焉。又起旧帅王威、尤岱、杨御蕃、孙祖寿,出罪帅马世龙於狱,俱以原官立功。桂以十六日誓师而南,十八日,遇虏兵於良乡,时虏骑皆做官兵服,饰桂以为援,兵不设备,虏骑乘不意掩之,全军歼焉;桂与尤岱、孙祖寿皆死之,虏骑亦饱掠得意。载《烈皇小识》 06 就在袁崇焕下狱第四天,都察院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获奸细刘文瑞(实际是木匠)等七人,说袁崇焕和他一起通敌。 崇祯下旨,赶紧审。 审问的机构是锦衣卫,审问官是正直的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李若琏,审讯的结果令皇上失望了,这不是奸细。 于是,崇祯令北镇抚司都指挥使刘侨(比李若琏大一级,北镇抚司最高官员)再审。 刘侨告诉犯人,如果不按他教的供词,就当场夹死,于是获得了袁崇焕通敌的“确凿证据”。 证人被当场杀掉,而对外声称是逃跑了。 李若琏则立即被降两级。 不服气的人当然有。 给事中钱家修在他上的《白冤疏》中写道: “嗟嗟!锦衣何地,奸细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具有翼而能上飞耶?总欲杀一崇焕,故不惜互为陷阱。” 钱家修的争取有了一定的结果。 或许正是战时,不能一下子把事情做绝了,崇祯似乎准备释放袁崇焕。 【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立功,另议擢用。】 08 这时候,有人坐不住了。 皇太极兵到北京城下以后,最早怂恿崇祯逮治袁崇焕的是谁呢? 温体仁。 《温体仁家书》:“崇焕之擒,吾密疏实启其端,此亦报国之一念也。“ 大战之前,刚刚破坏第二次枚卜(抽签选举内阁大臣),整倒东林领袖钱谦益,顺利入阁的是谁呢? 还是温体仁。 此时职务最高的内阁首辅,正是袁崇焕的座师韩爌。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韩爌是主考官) 内阁次辅钱龙锡则是当初极力推荐袁崇焕督师蓟辽的人。 温体仁如果想再升官,袁崇焕是最好的理论炮弹。 攻讦袁,可以让当朝首次辅全部倒霉。 所以温体仁连上五疏,请杀袁崇焕。 现在放了袁崇焕,袁崇焕就没问题了,他温体仁可有问题了。 如果崇祯一旦承认抓袁抓错了,按他的个性,温体仁就要被推出来当替死鬼,以抚慰袁崇焕... 所以袁崇焕,你必须有问题。 想让袁崇焕有问题的,还有梁廷栋。 一旦袁崇焕没有问题,那在袁崇焕下狱之后指挥失误,丧师失地的责任,就是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的。 战争还没结束,仗打成这样,梁廷栋该如何开脱,该有谁来背黑锅? 所以袁崇焕,这口黑锅你必须背起来。 09 袁崇焕从诏狱被发往刑部审理,主导审理案件的就是温体仁和梁廷栋。 温、梁二人也积极罗织袁崇焕的罪名,以不负圣心。 这个圣心可真不好应付,要攀诬罪名不难,可是要怎么符合皇帝战时抓人的场景呢? 看似相同的几项罪名,经过几度修改。 崇祯最后召见了六部九卿科道,给袁崇焕定下罪名: “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这个罪名虚虚实实,其中市米、谋款、斩帅都是有过的事情,却不是能成立的罪名。但把它变成因果关系,弄出不存在如资盗,不战等,就变成真的罪名了。 宣布完了袁崇焕的罪名,崇祯还特别责问了在场所有人,袁崇焕这么大的罪名,尔等竟没一个人上疏揭发。 从今天起,你们要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袁崇焕,不把你千刀万剐,怎解朕心头之恨!” 此时的崇祯,感觉自己又一次“伟光正”起来了。 PS: 袁崇焕死后,家被抄了。 崇祯下旨赦免了袁家人,以示宽仁。 但袁夫人在流配路上自杀... 甚至仆人也不放过。 金庸先生写了一本小说《雪山飞狐》,里面说李自成有四个侍卫很厉害,特别是胡一刀,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其实他不知道,历史真实还真有这么回事,也是四个随从,其中一个更是传奇。 只不过,主人公不是李自成而是袁崇焕,这个随从不叫胡一刀,而叫袁天赦。 逃走了两次。 从崇祯四年开始,追捕他的文书就辗转各省,在全国范围内一直追缉了十几年,但袁天赦却不知所踪。 再PS: 朱由检的狐疑,从他对自己女人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田贵妃擅长歌舞,崇祯很喜欢。 周皇后说,我是不懂这些,她的歌舞不知道是谁教的。 崇祯就问田贵妃。 田贵妃说,这是我妈教的。 【教田贵妃的不是田弘遇的原配,是继室丁氏。这个后妈有点坑,明面上是教女儿,实际从小把田贵妃当成瘦马来养。】 朱由检不信,召丁氏入宫,抚琴弹奏一曲,证实田小姐小时候没被外人摸了小手,然后重赏而归。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