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为什么我们深爱孩子,却又总是伤害孩子?

2021-11-04| 发布者: 智远传媒|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文丨月月·主播丨大超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谁不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呢?为了孩子,我......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course-category/novice.html

文丨月月·主播丨大超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人父母,谁不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呢?为了孩子,我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上最好的补习班;宁可牺牲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也要给孩子最长情的陪伴。

可另一方面,我们的一番深情,却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孩子还会抱怨我们在无意之中一直做着伤害他们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深爱孩子的父母,会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自己,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带领孩子一起成长呢?

4种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什么样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呢?

美国“明日之星”辅导机构的资深教育专家赛西•高夫曾在他的著作《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列举了以下4种父母的类型。

直升机型家长

直升机型家长的特点,就是不愿放手。他们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孩子受到一丁点的伤害,希望自己能像直升机一样悬在孩子的头顶,时时刻刻地保护孩子。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直升机式父母控制欲太强,总是喜欢高高在上地指点他们的一言一行,这会让孩子感到受束缚、受控制,甚至感到窒息。

彼得•潘型家长

彼得•潘是一部小说里的人物,在小说中,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男孩。而赛西•高夫提到的彼得•潘式家长,指的就是那些不愿承担责任的“巨婴”式家长。

彼得•潘式家长刚好与直升机式家长相反。直升机式家长每天都过得忧心忡忡,不愿意放手任何事,而彼得•潘式家长则更希望孩子过得快乐,无忧无虑。他们像老顽童一样,总能和孩子玩到一起。但这类父母不愿意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无法承担起家长的责任。他们习惯当“甩手掌柜”,推崇“放养教育”。

彼得•潘式的家长虽然和孩子能相处愉快,但他们无法给孩子做出正面的榜样,当孩子的人生出现迷茫时,他们也无法帮助孩子、指引孩子。甚至当孩子有走上歪路的苗头时,这类家长也无法及时制止。

copy型家长

Copy型家长会下意识地把子女的童年看成是自己童年的延续,把孩子当成了第二个自己。

比如,有的家长小时候特别喜欢弹钢琴,但因为家境不好,没有机会学琴,于是等到自己有孩子的时候,就特别希望培养孩子学琴。但家长没有考虑到的是,孩子和我们是互相独立的个体,会有和我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人生追求。如果将自己的理想或人生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只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无痛型家长

无痛型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麻木,无法和孩子进行共情。

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退步而感到痛苦时,无痛型家长会不痛不痒地说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点小事也值得难受?”无痛型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甚至不允许孩子在他们面前表露出负面情绪。

另外,一些无痛型家长会疏于向孩子表达爱意。比如,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故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哪怕孩子热切地想要拥抱他,他也会狠心地推开孩子。

为什么我们总在无意之间,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

以上四种家长,由于教育方法的失当,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可是,这些家长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的误区呢?为什么明明深爱孩子的父母,却偏偏会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呢?

其实,父母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他们的原生家庭、童年经历都密切相关。我们在童年时接受怎样的教育,有过怎样的遗憾或缺失,很可能会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

因此,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是在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说是在治疗过去留下来的伤痕。

比如,直升机型家长之所以对任何事情都忧心忡忡,很可能是在小时候有过令他们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挥之不去,让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

比如,彼得•潘型的家长可能从小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因此无法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就算有了下一代,他们的内心也依然是个孩子。

又比如,Copy型家长在成长过程中有过遗憾,他们就会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这种遗憾。

再比如,无痛型家长往往在童年时经历过巨大的痛苦,为了让自己远离痛苦,他们选择了回避。因此,他们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情绪,也无法和孩子产生共情。

总而言之,以上四种家长,虽然陷入的教育误区并不相同,但产生误区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家长都是因为童年时的创伤没有痊愈,而把自己的创伤带到了下一代的教育中。

只有治愈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既然童年时的创伤会带到下一代的教育中,给孩子造成伤害,那么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我们治愈自己,让自己从童年时的创伤中走出来。

具体怎么做呢?

梳理童年往事,直面伤痕

我们不妨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和他共同回忆并梳理童年时痛苦的往事,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面伤痕,不断接纳自我。

思考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心人”,经常性地思考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打开从不被自己清晰认知的心结。

比如,有些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那么,当我们出现这类情况时,我们就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会这样做?我是不是从小也是受到这样的教育?

思考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时修正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可能与我们本身受到的教育一脉相承。所以,我们要时常思考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我们要汲取合理的部分,并断掉从父母那里承继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抛弃“补偿心理”下的过度溺爱和保护,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教育、陪伴孩子。

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对我们的真实想法

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在孩子对我们的评价。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说一句谢谢,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正是因为沟通的不足,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的行为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有多点交流,坦诚彼此内心的想法,我们才能成为孩子心目中的优秀父母。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正如资深教育专家赛西•高夫说的那样:“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而且后者往往是关键。”

的确,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尝试着让自己从童年的伤痛中走出来,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要知道,父母如何对孩子,影响着他以后如何做父母。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别让他为自己以及上一代的错误买单。别让他未来做父母的路,和自己一样坎坷崎岖。

这,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深情。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观看往期课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智远传媒 X3.2  © 2015-2020 智远传媒版权所有